在软考高项项目管理领域,绩效测量基准、成本基准、进度基准和范围基准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。这些基准不仅为项目经理提供了项目管理的方向和标准,还是评估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。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更是必不可少,无论是在选择题还是在案例分析、论文写作中都有可能会考到,所以大家需要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掌握它们。本文将详细阐述这四个基准的区别与联系,为大家在软考高项的备考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。
一、区别
1、定义与关注点
(1)绩效测量基准
是一个综合的基准,它融合了项目的范围、进度和成本等多个方面,用于全面衡量项目的整体绩效。这个基准不仅关注项目的完成度,还关注项目的效率和质量。通过对比实际绩效与绩效测量基准,项目经理可以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,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。其主要关注点是项目的整体绩效。
(2)成本基准
是经过批准的、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,不包括任何管理储备,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能变更,用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的依据,成本基准是不同进度活动经批准的预算的总和。其主要关注项目的成本花费是否符合预期。
(3)进度基准
是经过批准的进度模型,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能进行变更,用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的依据。经干系人接受和批准,进度基准包含基准开始日期和基准结束日期。在监控过程中,将用实际开始和完成日期与批准的基准日期进行比较,以确定是否存在偏差。进度基准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。其主要关注点是项目的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。
(4)范围基准
是经过批准的范围说明书、WBS和相应的WBS词典,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能进行变更,它被用作比较的基础。范围基准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。其关注的是项目的目标和范围是否明确。
2、制定依据
绩效测量基准:制定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范围、进度和成本等多个方面;
成本基准:制定主要依据项目的预算计划;
进度基准:制定主要依据项目的时间安排和里程碑计划;
范围基准:制定主要依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。
3、测量方法
绩效测量基准:采用多维度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,包括范围、进度和成本的绩效。
成本基准:主要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来测量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。
进度基准:通过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来监控项目的进度情况。
范围基准:主要确定项目或产品的范围,并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符合预定的范围。
4、作用
绩效测量基准:用于全面衡量项目的执行绩效。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估标准,帮助项目经理了解项目的整体表现。
成本基准:它主要用于监控项目的成本花费,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进行。成本基准包括了应急储备,但不包括管理储备。
进度基准:它主要用于项目的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,帮助项目经理及时发现进度延误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。
范围基准:它主要发挥着定义项目范围、控制变更、提高估算准确性、作为进度控制基准以及促进任务分配和团队协调等多方面的作用,它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和达成预定目标。
二、联系
相互依赖:这四个基准相互依赖,共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。例如,范围的变更可能会影响进度和成本,进而影响整体绩效。因此,在制定和调整任何一个基准时,都需要考虑其他基准的影响。
共同目标:这四个基准都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、时间、成本和范围顺利完成而设定的。它们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核心框架,为项目经理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。
相互调整: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,如果某一基准发生变化(如成本超支、进度延误或范围变更),可能需要对其他基准进行相应的调整。这种动态调整是项目管理中的常态,旨在保持项目的整体平衡和目标的实现。
相互影响:范围变化可能会影响影响成本、进度和绩效。如果成本超出预算,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度受阻或项目质量下降;进度的延迟也可能影响成本和绩效,可能会导致成本增加或项目质量受损;范围超出边界,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度和成本受到影响;绩效的波动也可能对范围、成本和进度产生影响。如果项目绩效不佳,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弥补不足,从而影响成本和进度。
三、基准在项目中的比较
1、使用绩效测量基准进行比较
确定关键绩效指标:首先,明确项目中的关键绩效指标(KPIs),这些指标应与绩效测量基准相关联,以便进行有效的比较。
收集实际绩效数据:在项目执行过程中,定期收集实际绩效数据,如已完成的工作量、质量水平等。
对比分析:将实际绩效数据与绩效测量基准进行对比,分析差异及原因。这有助于项目经理识别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,以及是否需要调整。
2、使用成本基准进行比较
建立成本基准:在项目开始阶段,根据预算和成本估算建立成本基准。
监控实际成本:随着项目的进行,持续监控并记录实际发生的成本。
成本偏差分析:将实际成本与成本基准进行比较,计算成本偏差(CV)和成本绩效指数(CPI),以评估项目的成本绩效。
3、使用进度基准进行比较
设定进度基准:在项目计划阶段,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,并设定进度基准。
跟踪实际进度:通过定期收集进度数据,了解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。
进度偏差分析:将实际进度与进度基准进行对比,计算进度偏差(SV)和进度绩效指数(SPI),以判断项目是否按时完成或是否需要调整进度计划。
4、使用范围基准进行比较
明确范围基准:在项目启动和规划阶段,详细定义项目的范围,包括主要可交付成果、项目目标、需求、边界等,并形成范围基准文档。
核实实际完成范围:在项目执行过程中,定期检查并核实项目实际完成的工作范围。
范围偏差分析:将实际完成的工作范围与范围基准进行对比,识别是否有未包含的工作被执行或已定义的工作未完成。这种分析有助于发现范围蔓延或范围潜变的情况,并及时进行调整,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的范围进行。
![图片[1]-软考高项:绩效测量基准VS成本基准VS进度基准](https://www.rkye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07/image-764.png)
关注公众号
添加微信好友
暂无评论内容